摘要
<正>近年来,许多作家把创作的关注点转向自然生态问题,希望在实践中寻找一条可以消解现代性弊端、实现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路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批评理论以其强大的理论阐释力,洞悉融汇在作家作品中的生态理想、生态情感乃至于生态无意识能力,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显学。原型批评理论也为理解生态文学文本解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依据弗莱的理论,生态文学作家对自然无意识的心理感受与集体无意识,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某种原型基质作用。用这两种理论考察恩施籍诗人郝在春的诗作,可发现他对清江抱有母亲原型的情感,并尝试建构一种重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念。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