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结合国家政策描述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率变化趋势与现状。方法 总活产数和住院分娩活产数来自全国妇幼卫生年报,相关政策和民族资料来自国家官方网站。根据政策变化情况,将年份划分为:降消项目实施前(1996至1999年)、降消项目实施期(2000至2008年)和后降消项目期(2009至2017年)。将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州或自治县(旗)定义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县所属民族,依据自身名称或上一级行政区划名称按就近原则划分。纳入分析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县共计700个。结果 22年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活产数45 684 265,住院分娩活产数35 098 855。1996年平均住院分娩率仅37.5%(696 221/1 856 164),2017年升至99.2%(2 371 209/2 390 131),年均增长4.7%。期间,东中西部住院分娩率同步上升,年均增长率依次3.1%、4.2%和4.9%;地区差距缩小,1996年东西差16%,到2017年<1%;城乡差距也不断缩小,由32.1%缩至<1%。此外,基线水平较低的藏族和彝族聚居区住院分娩率大幅提升,分别上升73和63个百分点。1996年住院分娩率<96%的区县589个,2017年锐减至72个,几乎全部(71个)分布在"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地区,主要涉及藏族(58个)和彝族(6个)等。结论 22年来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住院分娩率显著提升,提前达到2020年目标,但有少数西部区县尚未达标(96%),提示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尤其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解决我国住院分娩问题的重点工作区域。
-
单位北京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