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元丰五年(1082)前后,闲居金陵(今江苏南京)的王安石创作了一系列以"歌元丰"为主题的诗歌,其鲜明的政治寓意在王安石晚年的诗歌中显得格外突兀。这些诗歌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其借天变言政事的做法毕竟与王安石早年的天人观大相径庭。王安石原本反对汉代以来形成的天人感应观念,但到了熙宁后期,在保守派的舆论压制下,他转而有意宣扬"祈雨得雨""日食不食"等祥瑞,通过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为新法寻找天人感应语境下的合法性。"歌元丰"系列作品便延续了这一言说策略,通过塑造神宗"与天通"的圣人形象来巩固神宗对新法的信心。这种言说策略集中体现了宋代士大夫运用前代灾异论时的灵活性,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王安石晚年复杂幽微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