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地区火烧迹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的物种多样性动态

作者:罗涛; 何平; 张志勇; Bijoy Neog; 冀花存; 龚传秀; 刘光华
来源: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9(6): 118-123.
DOI:10.3969/j.issn.1673-9868.2007.06.026

摘要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渝西地区不同恢复方式下不同年龄的火烧迹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火烧迹地的植被均匀度、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等随恢复年限的变化曲线在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两种情况下有很大差异.实验中看不出两种恢复方式的不同是否能决定群落最终的物种多样性水平,但是不同的恢复方式可以加快或减缓物种多样性恢复的过程.实验还表明:在人工恢复的35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S"形变动的过程.人工恢复可以缩短灌木丛阶段的年限,加快乔木层的建成,同时促使该类型林区更长时间的停留在针叶林阶段,推迟该林区向顶级群落的演替进程;在自然恢复的40年以内,多样性的恢复是一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最初的8年以内,其多样性不如人工恢复,但在恢复40年左右的时候,其多样性却可以达到一个比人工恢复高很多的水平.

  • 单位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西南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