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黄作为泻下类中药的代表,具有泻积热、下瘀血、涤肠胃、退黄疸、消痞满等多种功效,临床应用广泛,但其性沉降峻猛,用量多易伤正,用量不足又难达疗效。通过分析经典方剂发现,大黄用量主要与病邪性质、药物炮制和配伍有关。病邪性质方面,当大黄用于攻伐有形实邪时,用量较重;用于消减无形之邪时,用量较轻。炮制方面,若单纯取大黄炭止血之性、酒大黄清上焦热邪之功、熟大黄活血化瘀之能,三者用量由轻到重依次为大黄炭、酒大黄、熟大黄。配伍方面,大黄与泻下药、活血药配伍用量重;与和解药、温里药配伍用量轻;与清热药、理气药相配,则需根据病情深浅轻重、病邪寒热虚实决定用量。此外,大黄用量还与患者体质、年龄、地域及剂型等因素有关,临床需遵循三因制宜原则,灵活加减。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