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应用氟标记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及传统CT显像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化疗中期治疗前分期及治疗2~4疗程后疗效评价,应用新的肿瘤评价系统PERCIST标准草案(PER-CIST),将病例图像进行归一化和标准化后进行疗效评估。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在本科检查经病理确诊DLBCL 66例,均为初诊患者。66例患者均进行国际预后指数评分及分期,评价初诊患者分期及临床分期。在治疗前及化疗2~4个周期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CT显像,依据中国DLBCL诊断与治疗指南(2013年版),所有患者均根据行免疫化疗(R-CH0P)治疗方案,根据疗效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PET/CT与传统影像CT比较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及化疗前后最大病灶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应用肿瘤评价系统PERCIST标准,对66例患者中21例行图像处理,得到完全代谢缓解(CMR)和代谢恶化(PMD)等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本研究18F-FDG PET/CT与CT二者在灵敏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方面比较,PET/CT比CT分别提高了17. 77%、21. 44%、5. 6%、86.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6. 43,P=0. 00;X2=45. 62,P=0. 00;X2=6. 25,P=0. 01;X2=30. 78,P=0. 00); 2) 66例DLBCL患者化疗后:CT评价中的19名PR患者中,10位患者在PET/CT疗效评价标准中为重新修定为CR; CT评价27例CR患者中,8位患者PET/CT发现新增病灶; 3) DLBCL患者行化疗前、2~4疗程化疗后病灶SUVmax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 58,P <0. 05),治疗有效组SUVmax呈下降趋势,无效组呈上升趋势; 4)应用肿瘤评价系统PERCIST标准疗效评价,能够更好的从定量水平观察病变代谢水平变化,评价肿瘤是否有活性,进行中期疗效评价。结论在化疗中期对DLBCL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