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探究在不同耕作模式下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变化,在吉林省梨树县开展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耕作(CT)、免耕+无秸秆还田(NT-0)、免耕+全量秸秆还田(NT-100) 3个处理,测定不同耕作模式下0~5 cm、5~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结构和酶活性及其在土层间的分配。表层NT-100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和水溶性碳含量,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微生物生物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纤维二糖酶和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高于CT和NT-0处理。秸秆还田促进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周转和积累,长期免耕提升了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免耕特别是免耕秸秆还田是提高东北地区黑土土壤质量的一种有效的农田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