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探明不同灌溉方式对石灰性褐土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及养分含量的影响,于2016—2021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韩村试验基地开展大田定位试验。设连续微喷灌(SI)、连续滴灌(DI)、连续漫灌(FI)和第1、2、5年漫灌与第3、4年微喷灌轮换(RI) 4个处理。定位5年后,测定土壤>0.25 mm团聚体重量百分含量(DR0.25、WR0.25)、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破坏率(PAD)、分形维数(D)等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稳定性指标,以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等养分指标,并对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稳定性及养分含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在0~10 cm土层SI、DI和RI处理均以0.5~1 mm为优势粒径(FI为<0.25 mm),在10~20 cm土层DI、FI和RI处理均以>5 mm为优势粒径(SI为0.5~1 mm),在20~50 cm土层各灌溉处理的优势粒径则均为>5 mm;水稳性团聚体在0~50 cm土层4种灌溉处理均以<0.25 mm为优势粒径,但FI处理的重量百分比最高。2) SI和DI处理在0~50 cm土层有效提高了WR0.25、降低了D,且MWD、GMD总体上高于FI和RI处理,并在30~5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PAD,而FI、RI处理的这些稳定性指标受土层深度影响较大。3)与其他2个处理相比, SI、DI处理在0~50 cm土层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0.25 mm)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尤其在提高0~3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和30~50 cm土层速效钾含量上效果更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层、WR0.25、MWD、GMD、PAD、D、水稳性大团聚体养分含量(有机碳、有效磷、速效钾)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综上所述,微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性状,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水平及养分含量,应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