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别集”是按一定的体例将最能反映一个作者“辞章”“才情”而非“学问”“经术”的文献汇编在一起的书籍。从形态上看,释家别集与文人别集并无明显差别,同样是指汇编释子个人所撰且最能反映其辞章和才情的文献的书籍,集中体现了古代释子能诗善文的传统。然而,由于佛门每薄诗文为“小道”“外学”,“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旨犹如“紧箍咒”紧缚于释子头上,因此,诗文僧对待己作普遍持轻慢态度,常随得随弃,甚至主动焚毁。他们的诗文集多由门徒、法友、信众编纂而成,“编”“校”“改”“删”的现象颇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创作和编纂的分离。释家别集主要由经坊、书肆刊刻,流传于丛林和文人圈,影响有限。不过,随着佛教广泛弘传,很多释家别集流播到边陲和异域,不断被传钞、刊刻。研讨释家别集的编纂、刊刻和流播,可以引发很多有趣的论题,特别是考察它们由“稿本”到“定本”的过程,对我们重新评估释子的总体诗文创作或有相当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