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受美学传统研究范式的局限,时间问题长期处于物候学、哲学乃至历法学的研究视域,但在中国古代,它却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农作物生长与四季变化的紧密关联,使其对时间有着强烈体认。从文献看,中国古代时间意识主要萌芽于对天象运移与物候变迁的直观体会,最终以二十四节气、"岁时""月令"的模式,将自然现象和人事活动无限囊括。这种制度性的时间范式规划了人对宇宙、自然、社会的审美活动,同时又将四时与阴阳五行、五方、五色、五味、五音、十二音律等诸多元素进行想象性、情感化的配置,进一步拓展了时间意识成为美学问题的张力,使其饱含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诗性与哲理等多重审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