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海拔高度慢型克山病(CKD)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差异性表现,探讨不同海拔高度对CKD患者右心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CKD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分布,在第一级阶梯(4 000 m以上)的西藏自治区选择30例CKD患者作为青藏高原组,在第二级阶梯(1 000~2 000 m)的甘肃省选择31例CKD患者作为黄土高原组,在第三级阶梯(500 m以下)的山东省选择42例CKD患者作为平原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就心脏形态、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藏高原组、黄土高原组和平原组的右房橫径[RATD,(49.75 ± 8.40)、(45.64 ± 7.63)、(43.56 ± 7.34)mm]、右室橫径[RVTD,(50.89 ± 7.13)、(46.56 ± 5.62)、(43.27 ± 6.01)mm]、右室壁厚度[RVWT,(4.75 ± 1.02)、(3.53 ± 0.61)、(3.37 ± 0.51)mm]、肺主动脉内径[MPAD,(32.87 ± 3.62)、(28.93 ± 2.12)、(28.44 ± 2.71)mm]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5.36、12.91、37.08、23.33,P均< 0.01),且青藏高原组均高于黄土高原组和平原组(P均< 0.05),黄土高原组的RVTD高于平原组(P < 0.05)。青藏高原组、黄土高原组和平原组的右室面积变化分数[FAC,(24.85 ± 2.75)%、(26.26 ± 3.42)%、(26.73 ± 3.14)%]、三尖瓣收缩期位移[TAPSE,(12.87 ± 1.12)、(14.59 ± 1.63)、(14.13 ± 1.31)mm]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3.36、13.47,P < 0.05或< 0.01),且青藏高原组均低于黄土高原组和平原组(P均< 0.05)。青藏高原组、黄土高原组和平原组的右室Tei指数(0.87 ± 0.18、0.78 ± 0.16、0.71 ± 0.14)、三尖瓣舒张早期最大充盈速度/三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E′,9.48 ± 1.22、8.64 ± 0.91、8.12 ± 1.13]、肺动脉收缩压[SPAP,(49.58 ± 11.76)、(44.35 ± 11.41)、(42.67 ± 12.13)mmHg,1 mmHg = 0.133 kPa]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89、13.99、3.12,P < 0.01或< 0.05),且青藏高原组右室Tei指数、E/E′均高于黄土高原组和平原组(P均< 0.05),黄土高原组的Tei指数、E/E′高于平原组(P均< 0.05)。结论 居住地海拔高度对CKD患者的右心结构和功能有影响,随海拔高度增加,CKD患者右心扩大、右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同时合并较高的肺动脉压。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