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靶向破坏微泡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修复大鼠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作用。方法选择40只SD大鼠构建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将制备成功的40只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鼠随机分为4组:单纯模型组、1.0 W/cm2超声辐照+微泡组(1.0 US+MB组)、干细胞组(MSCs组)、1.0 W/cm2超声辐照+微泡+干细胞组(1.0 US+MB+MSCs组),每组各10只。1.0 US+MB组、1.0 US+MB+MSCs组大鼠均以强度为1.0 W/cm2及频率为1 MHz的超声辐照肾脏组织,并尾静脉输入0.5 ml造影剂,密度约为1.0×108个/ml,辐照5 s,停5 s,共1 min。在急性肾小管坏死模型建立后第1天及第3天分别辐照1次。1.0 US+MB+MSCs组大鼠最后一次超声辐照完毕后1 min内经股静脉注入MSCs1 ml(密度为2.0×106个/ml)。同时MSCs组大鼠经股静脉注入MSCs1 ml(密度为2.0×106个/ml)。单纯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MSCs移植7 d后将各组大鼠处死并取材,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各组大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表皮生长因子(EGF)蛋白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肾小管坏死情况并进行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单纯模型组、1.0 US+MB组、MSCs组、1.0 US+MB+MSCs组大鼠HGF蛋白表达水平、E G F蛋白表达水平、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评分差异,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HGF在各组相对分子质量为84 000处均有特异性条带,EGF在各组相对分子质量为6 000处均有特异性条带,其中1.0 US+MB+MSCs组的条带最为明显。单纯模型组、1.0 US+MB组、MSCs组、1.0 US+MB+MSCs组大鼠HG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6±0.30、0.35±0.50、0.37±0.50、0.70±0.60,EGF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9±0.40、0.41±0.50、0.43±0.50、0.82±0.70,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评分分别为(4.1±0.8)、(3.6±0.6)、(1.8±0.4)、(1.0±0.3)分。1.0 US+MB+MSCs组大鼠HGF蛋白、EGF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单纯模型组、1.0 US+MB组及MSCs组大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GF蛋白:q值分别为23.6、18.7、9.6;EGF蛋白:q值分别为21.8、17.1、9.3;均P<0.05);1.0 US+MB+MSCs组大鼠肾小管坏死评分低于单纯模型组、1.0 US+MB组及MSCs组大鼠,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0.1、16.7、6.9,均P<0.05),提示1.0US+MB+MSCs组大鼠肾小管修复情况优于其他各组大鼠。结论 1.0 W/cm2超声辐照微泡促进MSCs归巢并修复急性肾小管坏死,可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提供一种新型的干细胞移植治疗方法。
-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重庆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