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脊柱畸形患者脊柱矢状面平衡参数对SF-36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7月,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成人脊柱畸形患者资料48例,其中男12例,女36例;年龄47~81岁,平均66.2岁.退变性脊柱畸形40例,继发性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8例.均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矢状面平衡相关参数:矢状面躯干偏移(C7铅垂线至S1终板后上角的垂直距离,C7PL)、胸椎后凸角(TK,T4~T12 Cobb角)、胸腰后凸角(TLK,T11~L1 Cobb角)、腰椎前凸角(LL,L1 ~ S1 Cobb角)、骨盆倾斜角(PT)、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进行问卷调查.Pearman相关性分析矢状面平衡各相关参数与SF-36各条目的相互关系.结果 平均矢状面躯干偏移(44.7±22.5)mm,胸椎后凸角为(26.1±13.1)°;胸腰后凸角为(11.9±1 0.3)°;腰椎前凸角为(23.5±18.2)°;骨盆倾斜角(32.1±13.4)°;骨盆投射角(57.4±10.9)°;骶骨倾斜角(22.5±11.5)°.矢状面平衡各参数与SF-36各条目相关性分析显示:矢状面正平衡与生理职能(r=-0.428,P<0.01)和总体健康(r=-0.428,P<0.01)功能维度呈负相关关系;骨盆投射角与躯体疼痛(r=-0.374,P<0.01)、活力(r=-0.303,P<0.01)、社会功能(r=-0.309,P<0.01)和情感职能(r=-0.429,P<0.05)功能维度呈负相关关系;胸椎后凸角与生理机能(r=-0.292,P<0.05)、总体健康(r=-0.389,P<0.01)呈负相关关系;腰椎前凸角与生理职能(r=0.428,P<0.01)、总体健康(r=0.340,P<0.05),活力(r=0.373,P<0.01)呈正相关关系;骨盆倾斜角与活力(r=-0.385,P<0.01)、社会功能(r=-0.417,P<0.05)维度呈负相关关系.胸腰后凸角和骶骨倾斜角与SF-36各条目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脊柱失状面平衡参数中骨盆投射角的改变是影响躯体疼痛的主要因素,骨盆投射角和倾斜角、腰椎前凸角是影响活力的主要因素.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和矢状面正平衡是影响总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纠正此参数的治疗对改善矫形术后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单位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