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地区成矿带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作者:林坤; 施泽明*; 朱飞霖; 张峻基; 张凯亮; 程科
来源:矿物学报, 2019, 39(01): 75-82.
DOI:10.16461/j.cnki.1000-4734.2019.39.009

摘要

西藏山南地区位于冈底斯东段南缘的火山-岩浆构造带,是一条资源潜力巨大的成矿带。本文通过对该成矿带的典型矿床矿石硫化物S、Pb同位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从成矿系统中"源"的角度对其来源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各个矿床的岩石铅和矿石铅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范围分别为18.34~19.03、15.54~15.86、38.31~39.66和18.38~19.58、15.54~15.86、38.25~39.66,均富含放射成因铅,且在Pb同位素构造演化图中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反映了物质来源上的同一性。结合Pb构造图和Δγ-Δβ成因分类图,矿石铅样品均投影于冈底斯岩基区域,表明成矿物质发生壳幔相互作用,显示造山带铅的特征。在时空上矿石铅也显示明显的变化规律,矿床成矿物质从雅鲁藏布江北侧到南侧,地壳来源物质逐渐增多,同时成矿物质由早期偏向于地幔铅向晚期地壳铅演化,指示晚期成矿物质主要为地壳来源,而早期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混有较多的幔源物质。S同位素组成具有一致的深源岩浆硫特征,克鲁、双步结热矿床矿石的硫同位素的δ34S平均值明显小于努日、程巴、明则、冲木达等矿床,也表明晚期成矿物质来源中参与了较多的地壳物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