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血压、就诊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病因分型、病变血管部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核心梗死及低灌注体积、术前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时间指标(包括发病至就诊时间、门诊至静脉溶栓给药时间、给药至动脉穿刺时间、门诊至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方法、取栓次数等,临床资料包括术后90 d 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术中末次造影血管mTICI分级(mTICI分级≥2b级定义为良好再通)、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内穿刺点并发症。根据机械取栓前是否行静脉溶栓将所有患者分为桥接治疗组和直接取栓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主要观察指标(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次要观察指标(术中末次造影血管良好再通比例、术后90 d mRS评分分布)、安全性指标(术后90 d全因死亡率、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术后24 h内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对年龄(<70岁、≥70岁)、性别(男性、女性)、心房颤动(是、否)、入院时收缩压(<160 mmHg、≥160 mmHg)、就诊时NIHSS评分(>5分且<18分、≥18分)、ASPECTS(<7分、≥7分)、血管闭塞部位(大脑中动脉M1、M2段及颈内动脉颅内段)、卒中病因分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心源性栓塞、颅外段狭窄或闭塞、不明原因型)、发病至就诊时间(≤360 min、360~540 min)进行亚组分析,比较直接取栓组与桥接治疗组术后90 d良好预后的差异。结果 桥接治疗组(22例)和直接取栓组(74例)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50.0%(11/22)比47.3%(35/74),P=0.824]、术中末次造影血管良好再通比例[86.4%(19/22)比91.9%(68/74),P=0.715]、术后90 d mRS评分分布(P=0.6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桥接治疗组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虽有高于直接取栓组的趋势[13.6%(3/22)比2.7%(2/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9)。两组术后90 d病死率[9.1%(2/22)比14.9%(11/74),P=0.734]、术后24 h内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4.5%比0,P=0.229]、亚组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相似,但研究结果仍需更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