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主骨”理论源于《灵枢》,经后代各家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经脉主病理论之一,广泛运用于骨关节疾病及运动障碍的诊治中。近年,“胆源性骨病”引起医学界对足少阳胆经与穴位对骨的特异性调节作用,特别是对抗骨质疏松效应的关注。少阳主骨类方剂治疗骨病与足少阳胆经穴位镇痛、抗骨质疏松、改善运动障碍的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证明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对痛觉及骨量的调控参与其中。因此,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切入,探索“少阳主骨”与脑神经之间的联系,或能赋予该理论一个现代的科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