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选课制度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选取国内一所重点大学中一个院系的409份公选课口碑文本作为研究资料,从中探析大学生选课的决策行为过程。研究发现,大学生选课受自身决策目标的影响,在对“预期效用”的衡量中倾向于获取最大的回报,即追求效用最大化。但在课程的“刚性要求”下,大学生往往还基于“情境体验”的感受,在“教师表达”的催化下,做出最终的选择行为。在与理论对话中进一步发现,学生选课动机、个人认知与偏好贯穿于决策过程,由于作为有限理性行为人的学生在选课时会受到多重选择动机和不确定偏好的影响,并且往往处在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所以学生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并不意味着获得效用的最大化,很难达到动机、偏好和效用的合而为一。基于此,有必要采取多方措施,帮助学生在确立合理“预期效用”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形成正确“教师表达”“情境体验”的基础上减少选课时的不理性决策,并能自觉地将那些不符合“刚性要求”的“水课”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