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教材的编者、执教的教师都习惯于强迫学生接受作品内某种特定的意义,较少顾及学生的能动性。要避免这种尴尬和偏颇,了解一点审美原理很重要。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作品不存在所谓固定的原初意义,阅读的时候"心里有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这话虽然不能绝对化理解,但增加知识储备、积累生活经验、注重审美体验,能帮助学生赋予阅读对象以更多的意义,最大程度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