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育龄妇女剖宫产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0年10月,在我国内地30个省份(除西藏自治区)40个县采用与规模成正比的容量比例抽样方法获得调查对象,对8 420名在1978–2010年间有孕产史的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育龄妇女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妊娠及分娩史,分析剖宫产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8 420名调查对象共分娩11 440例活产,其中有1 725例剖宫产。随时间推移,调查地区总剖宫产率呈增高趋势,由1978–1985年的2.0%(14/701)上升到2006–2010年的36.6%(813/2 224),且在2001–2010年期间升高最迅速。2006–2010年中部地区剖宫产率最高,为42.3%(257/608)。产妇或家属主动要求剖宫产的比例也逐年增加,由1978–1985年的14.3%(2/14)上升至2006–2010年的43.7%(255/813)。分娩年龄25岁以上(21.4%,960/4 4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4.5%,568/2 317)、从事非农业体力脑力劳动(22.4%,663/2 956)、居住在东部省份(18.6%,757/4 074)、胎位不正(45.4%,247/544)、新生儿体重4 000 g以上(36.5%,175/479)、产前做过B超检查(18.8%,1 633/8 687)、孕期出现过血压升高(28.0%,172/614)、抽搐(24.8%,131/528)等因素的产妇更有可能采用剖宫产。结论我国育龄妇女中剖宫产率明显偏高,并与社会人口特征(分娩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区)和某些医学因素(新生儿体重、产前B超检查和孕期出现胎位不正、血压升高、抽搐等症状)相关。
-
单位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