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亚型,占全球脑卒中的9.7%,主要由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具有高致残性和致死性[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引起多种病理生理过程,促进脑损伤的发生发展,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目前,药物对症治疗和积极预防并发症是临床上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用的方法,但存在神经功能改善不显著的问题,因此,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揭示脑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探寻新的治疗靶点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随着对微小RNA(mi RNA)的鉴定及其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mi RN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就mi RN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进行综述,旨在为脑损伤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干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