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白狄是先秦狄族的重要分支,出现于文献的时间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中晚期,主要分布地域在今三北一带。匈奴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北方部族,始现于战国晚期,初始分布地域也在三北及内蒙地区。先秦时期二者在时间上前后相继,分布空间上大致相同。白狄和匈奴文化中都存在着相似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比如铜器特别是牌饰上装饰格里芬(龙)、虎、鹰等动物形象,铜鍑,马衔等。二者在葬俗方面如墓葬形制、葬式、墓葬布局、殉牲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共性,比如都是土坑竖穴墓与石椁墓相结合,头向都以北向为主,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大墓周边围绕小墓的布局,盛行以马牛羊的头蹄为殉牲等特征。在人种方面,白狄一般是蒙古人种的北亚人种和东亚人种共存,个别偏重于东亚人种;匈奴主要是蒙古人种(含北亚类型和东亚类型,以北亚为主),也有少量欧罗巴人种。两者都存在对天的崇拜信仰。后世北魏时期的赤狄之语言与匈奴相类。考虑到时间相衔接,主要分布地域相同,共同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相似的葬俗;都属于蒙古人种,相似的宗教信仰,相类的语言等诸种因素,白狄为代表的戎狄部族与匈奴应存在同源关系。部分白狄等戎狄之族在战国中晚期融入匈奴,成为早期匈奴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