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校园欺凌是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作为关系性的存在,学生的“自我”与“他者”相生相成,在遭遇他者的过程中承担责任。欺凌事件既反映出欺凌者和旁观者公共精神的缺失,也意味着公共关系的经营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共生活的缺失阻碍了公共精神的发育;消费文化、竞争文化、生活游戏化、生存数字化等时代文化造成了公共关系的衰落;关怀教育的失落以及亲密关系的非良性发展。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在“基于自我、朝向他者”的逻辑起点上共同努力;通过公共生活的良性有序建构培育个体的公共精神;通过教育增强个体的契约精神、道德推理能力与想象能力,促进个体增强公共精神、走向公共性,由此从根本上遏制欺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