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I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是由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显著年际变率,其负位相的拉尼娜(La Ni?a)事件对中国极端天气有巨大影响。本文利用海洋、大气观测、再分析资料集,对比研究了2010—2012年和2020—2022年两个“二次变冷”La Ni?a事件演变过程中各阶段的物理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2010—2012年La Ni?a事件第一个峰值强于2020—2022年La Ni?a事件,但第二个峰值较后者弱,且其海表温度异常(SSTA,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偏西。该SSTA的强度和位置特征可从次表层海温异常得到进一步验证。另外,赤道太平洋的东风异常也在2010年夏秋季明显比2020年偏强、偏西;而偏东且增强的东风异常使2020—2022年La Ni?a事件的第二个冬季峰值强于2010—2012事件。通过海洋混合层热收支诊断分析,纬向平流反馈(海表面热通量异常)是引起La Ni?a事件发展(衰减)的主要因素。在发展阶段,东风异常引起的纬向海流异常将冷水向西输运,成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冷SSTA发展的主导因子,垂直方向温跃层反馈过程的贡献也不可忽略。本研究以近十年来的两个“二次变冷”La Ni?a事件为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明晰了二者生命演变史过程中的物理机制,为探究La Ni?a事件生消机理和ENSO不对称性在全球变暖下的可能变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