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鲟源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人工感染后组织中HSP70基因的表达分析

作者:刘家星; 陶丽竹; 陈健; 杨马; 魏文燕*; 李良玉; 陈霞; 唐洪; 张小丽
来源: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3, (14): 125-142.
DOI:10.13881/j.cnki.hljxmsy.2022.09.0121

摘要

为了查明引起四川省某鲟鱼养殖场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发病的病原菌并探究感染病原菌后组织中HSP70基因的表达变化,试验首先从患病濒死杂交鲟组织中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通过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菌进行鉴定,测定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后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选择农业农村部推荐的3种水产养殖用兽药(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磺胺甲基异口恶唑)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病原菌感染后杂交鲟肝脏、肾脏、脾脏和血液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患病濒死杂交鲟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经细菌生理生化特性及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分离菌对250 g杂交鲟的LD50为7×106 cfu/尾。感染分离菌后的杂交鲟出现与患病杂交鲟一致的临床症状,经再次分离和鉴定,得到同一株维氏气单胞菌。分离菌对氟苯尼考和磺胺甲基异口恶唑高度敏感,对强力霉素中度敏感。感染分离菌的杂交鲟肝脏、肾脏和血液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第0~24小时之间呈上升趋势,在第24小时达到峰值;脾脏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感染后第0~6小时之间呈上升趋势,在第6小时达到峰值;4个组织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第24~72小时之间呈下降趋势,在第72~168小时之间保持平稳。而健康杂交鲟4个组织HSP70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说明引起杂交鲟患病的致病性病原菌为维氏气单胞菌,HSP70基因可能参与杂交鲟感染后的应激反应。

  • 单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