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对成都市某地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况,探索老年人不同心理状况之间的相关性,为相关部门早期建立老年人心理状况干预策略找准切入点。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按照东、西、南、北、中确定抽样的社区,对社区在册老年人进行随机抽样,确定调查人群。2022年3月5日至2022年7月22日采用自制问卷量表对社区老年人开展现场调查,收集老年人基本信息、认知状况、抑郁状况、焦虑状况、精神病性症状等,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二分类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不同性别老年人社会支持(Z=-2.348, P=0.019)、焦虑(χ2=11.434, P=0.001)、认知障碍(χ2=120.56,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婚姻状态老年人认知障碍(χ2=5.105, 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职业类型老年人在社会支持(H=14.512,P=0.006)、抑郁(χ2=7.033, P=0.008)、认知障碍(χ2=29.152, 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在社会支持(H=12.019, P=0.017)、认知障碍(χ2=56.752, P <0.001)差异具体统计学差异。老年人在社会支持与抑郁(r=-0.079, P=0.011)、社会支持与焦虑(r=-0.092,P=0.003)、认知障碍与抑郁(r=0.117,P <0.001)、认知障碍与焦虑(r=0.179,P <0.001)、认知障碍与精神疾病症状(r=0.188 P <0.001)、抑郁与焦虑(r=0.320 P <0.001)、抑郁与精神疾病症状(r=0.103,P=0.001)、焦虑与精神疾病症状(r=0.215,P <0.001)等方面相关性显著。结论 老年人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心理状况存在差异较大,不同心理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相关关系,相关部门应根据老年人口学不同特征制定心理状况综合干预策略,出现某一方面心理状况时,应开展与之相关的心理状况排查,才能早期有效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状况,促进健康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