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SD大鼠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璐; 邱宇; 黄立; 蒋志豪; 王日辉; 高炳菊; 李军; 廖云阳; 林李嵩*
来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9, 17(05): 403-411.
DOI:10.19438/j.cjoms.2019.05.004

摘要

目的:建立骨质疏松SD大鼠药物相关性颌骨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动物模型。方法:6月龄雌性SD大鼠去势法建立骨质疏松模型,术后12周皮下注射阿仑膦酸钠1.0 mg/(kg·d),60 d后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对照组)给药后不予干预;第2组(实验组)连续给药后予以拔除双侧上下颌第一磨牙。术后2、4、8周每组随机处死5只大鼠并进行临床、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及组织形态学检测。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观察实验组术后2周开始出现MRONJ改变,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下颌骨发生率(56.7%)高于上颌骨(26.7%)。血清RANKL和OPG浓度随时间发生显著改变,但与MRONJ发病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H-E染色观察MRONJ病变区骨小梁结构紊乱,骨细胞溶解导致大量空虚骨陷窝形成(P<0.05)。根据骨坏死病变和软组织损害程度对所有MRONJ动物进行分级分期,对照组发病率和病变程度显著低于实验组(P<0.05),MRONJ病变程度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加重。Micro-CT显示MRONJ病变区域有骨微裂发生,骨质溶解破坏; MRONJ大鼠BMD、Tb.N在MRONJ 2期与其他分组有显著差异(P<0.05),MRONJ 0期时Tb.Sp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质疏松SD大鼠动物模型上使用高剂量阿仑膦酸钠皮下注射60 d后予以配合拔牙,术后2周开始出现MRONJ,8周可以建立较为稳定的MRONJ动物模型;拔牙是MRONJ的好发因素;MRONJ病变程度与时间有相关性;血清RANKL/OPG比值变化可能与MRONJ有相关性;Tb.Sp可能是病变早期骨形态学标志,病变区可观察到骨微裂。

  • 单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福建医科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