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71例高血压病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患者组)和120名健康体检者(NC组)外周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尾加压素(UⅡ),并比较患者组内不同高血压病分级、心功能分级患者上述血管活性物质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算血管活性物质指标与受试者收缩压(SB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结果:随着患者高血压病分级、心功能分级上升,其ET、PRA、AngⅡ、UⅡ较NC组上升更为明显,其NO、CGRP较NC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PRA、AngⅡ、UⅡ与受试者SBP、LVEF呈正相关,NO、GCRP与受试者SBP、LVEF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管活性物质变化在高血压病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据此评估患者病情、探索治疗方向。

  • 单位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