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能够有效缓解家庭、社会、机构养老压力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互助养老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互助养老的定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即互助养老能否作为一种新的、性质独立的养老模式而存在。在实践中,供需错位被普遍视为农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难以激活的关键因素,学界从社会资本、社区支持、身份认同等理论视角对农村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内生逻辑展开讨论。根据推动主体、支付方式、互助养老服务发起者或组织者、资金来源和组织性质等的不同,学界对我国主要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进行了类型界定,“时间银行”及幸福院这两类典型模式关注度更高。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界从参与程度、服务质量、资金投入等角度对互助养老的现实困境作了解释,可概括为政策无力说、资源零散说、文化偏移说、供需失衡说等困境成因,并形成了农村互助养老长效运行的四条路径,即借助村庄语境“理念先行”的路径、依托外部手段“外力助推”的路径、自主治理的路径以及多元协同的路径。关于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的理论思考和经验解释为助力农村互助养老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但该领域仍有较大研究空间。未来相关研究可从现象价值转向现实可行、从供需单侧到多元结合、从宏观视野到具体分析以作进一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