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筛选区域适应性粮草轮作模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法】设计玉米-豌豆(C-Pe),青贮玉米-燕麦(Sm-O),马铃薯-玉米(Po-C),豌豆-高粱(Pe-B),燕麦-青贮玉米(O-Sm)和2龄苜蓿(2A)6个不同粮草轮作模式,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前茬作物(牧草)收获后采集根区0~20、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制备土壤浸提液,测定粮草轮作中前茬土壤浸提液对后茬作物幼根生长特性及根系化感效应的影响。【结果】(1)与其他模式相比,C-Pe、Sm-O模式对后茬作物根长、根系活力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分别比CK增加83.0%、226.3%。(2) Sm-O模式对后茬作物株根干重的促进作用最显著,较对照增加71.9%、106.1%。(3)所有浸提液对后茬作物根系化感效应指数均大于0,说明6种粮草轮作模式前后茬均有正向的化感效应,其中,O-Sm模式促进作用最大,综合化感效应指数SE在0.3~0.6之间;2A模式促进作用最小,SE在0.050~0.20之间。【结论】轮作模式对根系的促进作用表现为O-Sm>Sm-O>C-Pe>Po-C>Pe-B>2A,且0~20 cm土层促进作用高于20~40 cm土层。
-
单位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