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

作者:丛雯亓; 吴晴航; 崔瑜; 黄洪锋; 王仁定; 彭文翰; 陈江华; 吴建永*
来源: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3, 44(02): 94-101.
DOI:10.3760/cma.j.cn421203-20221125-00306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 AR)的影响因素及AR发生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移植时年龄小于18岁的肾移植受者, 在排除6例非排斥反应导致的早期移植肾功能丧失受者后, 最终有106例受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 男63例, 女43例;年龄15(12, 16)岁;供体来源为亲属供肾26例, 尸体供肾80例。根据是否发生移植肾AR及AR发生时间, 将其分为一年内发生AR组、一年后发生AR组和未发生AR组。回顾性对比分析3组儿童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特征、AR发生的影响因素和治疗结果。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3组AR发生后一年的肾功能情况;以移植肾功能丧失作为随访终点事件, 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一年内发生AR和一年后发生AR对移植肾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06例儿童肾移植受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 有17例(16.0%)儿童受者出现了19次AR事件, 另89例受者截至随访终点未发生AR(未发生AR组)。其中一年内发生AR者9例(一年内发生AR组), 一年后发生AR者8例(一年后发生AR组)。治疗后, 有8例(47.1%)的肾功能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 6例(35.3%)未完全恢复至基线水平, 3例(17.6%)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单因素分析显示, 与未发生AR受者比较, 受者性别为女、供者年龄小于8岁及术后早期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是一年内发生AR的危险因素(P=0.032、0.039、0.047)。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供者年龄小于8岁和术后早期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的肾移植人群一年内发生AR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30.0%(3/10), 显著高于供者年龄大于8岁和未感染人类细小病毒B19人群的2.0%(1/51)和6.3%(6/9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和0.004)。以移植肾功能丧失作为随访终点事件, 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一年内发生AR组和一年后发生AR组的10年移植肾生存率分别为88.9%和65.6%, 均低于未发生AR组的98.9%, 且生存曲线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 P=0.038;χ2=7.787, P=0.005);但一年内发生AR组和一年后发生AR组移植肾生存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 一年内发生AR组在AR发生后3、6、12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76.8±51.6)ml·min-1·1.73 m-2、(80.6±56.6)ml·min-1·1.73 m-2和(85.6±40.2)ml·min-1·1.73 m-2。其中, 3个月和6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一年后发生AR组的(125.3±39.2)ml·min-1·1.73 m-2和(124.7±38.2)ml·min-1·1.73 m-2, 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和0.039);而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肾小球滤过率均低于未发生AR组的(112.2±34.2)ml·min-1·1.73 m-2、(115.3±33.2)ml·min-1·1.73 m-2和(117.4±30.2)ml·min-1·1.73 m-2, 组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20和0.020)。结论受者为女性、供者年龄小于8岁和术后早期人类细小病毒B19感染可能会增加儿童肾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AR的概率。移植术后一年内发生AR可能会影响移植肾的长期生存和肾功能。

  • 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