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阻挡钉联合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张聪明; 段宁; 王谦; 马腾; 薛汉中; 许毅博; 张诚诚; 张堃; 李忠*
来源: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1, 23(10).

摘要

目的分析新型阻挡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人工胫骨(30根)制备胫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模型(AO 43-A3型), 根据固定方法不同分为3组(n=10):无阻挡钉组(髓内钉, 阻挡钉处仅留预植孔)、传统阻挡钉组(髓内钉联合前-后向传统阻挡钉)和新型阻挡钉组(髓内钉联合侧方新型阻挡)。3组模型分别完成侧方弯曲应力试验(记录髓内钉的横向最大位移)、疲劳试验(观察模型结构异常情况)和轴向应力试验(记录髓内钉-骨结构的轴向最大位移)。观察3组模型有无结构异常, 并比较3组模型髓内钉的横向最大位移和髓内钉-骨结构的轴向最大位移。结果侧方弯曲应力试验中无阻挡钉组、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髓内钉横向最大位移分别为(5.02±1.03)、(4.19±0.64)、(4.18±0.65)mm。与无阻挡钉组相比, 传统阻挡钉组的横向最大位移减少了16.6%(P=0.027), 新型阻挡钉组的位移减少了16.8%(P=0.0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横向最大位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疲劳试验中所有模型在循环加载中均未出现结构异常。轴向应力试验中无阻挡钉组、传统阻挡钉组、新型阻挡钉组的髓内钉-骨结构最大位移分别为(5.69±0.75)、(5.31±0.61)、(5.51±0.65)mm, 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阻挡钉增加的髓内钉-骨结构的稳定性与传统阻挡钉相当, 且其他生物力学特性相似, 新型阻挡钉为阻挡钉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