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负载万古霉素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3D打印纳米β-磷酸三钙(β-TCP)材料对海水浸泡兔胫骨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27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 每组9只。采用手术截骨的方法构建兔胫骨骨缺损模型。普通组不用海水浸泡, 对照组和海水组在术后8 h内用海水浸泡2 h。造模成功后, 三组动物术后5~7 d内伤口外观无明显红肿及脓性分泌物后行清创并植入填充物。对照组用负载万古霉素和 BMP-2的明胶海绵填充;普通组和海水组植入负载万古霉素和 BMP-2的3D打印纳米β-TCP支架。三组动物填充结束后, 逐层缝合, 碘伏消毒, 并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抗感染, 石膏外固定。分别于术后4, 8, 16 周摄患肢胫骨正位 X 线片, 运用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评价各组骨缺损修复效果。取16周骨缺损组织行HE染色, 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术后4周, 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2.8±1.1)分、(1.1±0.9)分、(2.2±1.0)分, 其中对照组较普通组低(P<0.05), 海水组与普通组、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8周, 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8.2±1.0)分、(2.8±1.0)分、(6.1±0.9)分, 其中海水组、对照组较普通组低(P均<0.05), 海水组较对照组高(P<0.05);术后16周, 普通组、对照组、海水组的Lane-Sandhu X线评分分别为(10.0±1.3)分、(3.8±1.0)分、(9.3±1.2)分, 其中对照组较普通组、海水组低(P均<0.05), 海水组与普通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 三组骨组织学形态观察可见不同程度骨组织形成, 其中普通组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最佳, 海水组次之。结论负载万古霉素和BMP-2的3D打印纳米β-TCP材料能较好修复海水浸泡骨缺损, 促进骨组织再生。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