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下游天然胡杨林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作者:买尔哈巴·吾买尔; 塔依尔江·艾山*; 玉米提·哈力克; 王慧娟; 王娜; 蒋文
来源: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3, 43(04): 363-370.
DOI:10.13324/j.cnki.jfcf.2023.04.004

摘要

为探讨不同河道距离下胡杨的林分结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以塔里木河下游的胡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基于4块100 m×100 m的标准样地定位监测数据,估算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研究区胡杨树高为2~12 m,胸径为10~95 cm,随着河道距离的增大,胸径的增长速度比树高的增长速度快,即胡杨林在水平方向上变化更明显;257株胡杨的单株碳储量值为3.07~551.44 kg·株-1,单株胡杨不同器官碳储量变化表现为:树干>枝条>根系>叶片,其中,树干碳储量占主体地位;地上碳储量和地下碳储量分别为2.15~493.83和0.915~7.01 kg·株-1,根冠比为2.35~8.57。随着河道距离的增大,胡杨老龄化趋势明显,样地内大树占比增加。从河道距离来看,胡杨不同器官的碳储量随着河道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树干的变化最大,叶片的变化最小;离河道距离最近的1号样方内胡杨各器官碳储量的分布相对集中;离河道距离最远的4号样方内胡杨各器官碳储量的离散程度最高;随着河道距离的增大,胡杨整株碳储量、地上碳储量、地下碳储量呈增加趋势。胡杨碳储量表现出随离河道距离的增大而增加的大树效应。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