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性游戏在孤独症谱系障碍早期识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季忆婷; 沈春; 范云; 张婷; 舒艳; 陈亮亮; 朱涛; 李斐*; **玉*
来源:临床儿科杂志, 2018, 36(09): 674-677.
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8.09.007

摘要

目的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象征性游戏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疾病早期识别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15年4月到2017年8月就诊的123例发育行为儿保科门诊儿童的临床资料,其中66例发育迟缓(GDD)儿童包括ASD伴GDD 36例、单纯GDD 30例,57例不伴GDD儿童包括ASD不伴GDD 31例、原发性语言障碍(DLD)26例。比较各组间象征性游戏能力和Gesell婴幼儿发育水平,并探究象征性游戏能力的相关因素及对疾病的区分作用。结果在GDD儿童中,ASD伴GDD组象征性游戏检查(SPT)发展月龄低于单纯GDD组,且SPT发展月龄严重落后比例高于单纯GDD组。不伴GDD儿童中,ASD不伴GDD组SPT发展月龄低于DLD组,SPT发展月龄严重落后比例也高于DL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SD儿童中,象征性游戏能力与儿童各能区的发育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3930.630,P<0.01),与ASD症状呈显著负相关(r=-0.390-0.387,P<0.01)。二项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在GDD儿童中SPT发展月龄对单纯GDD和ASD伴GDD两类疾病具有区分效应(OR=0.39,95%CI:0.7450.992,P=0.034);在不伴GDD的儿童中区分效应无显著性(P>0.05)。结论象征性游戏能力在ASD儿童中落后于发育水平相当的GDD和DLD儿童,且象征性游戏能显著区分伴有GDD的ASD,可为ASD早期识别提供线索。

  • 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