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在肝脏恶性肿瘤射频消融(R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超声科治疗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61例,均经影像学手段、肝穿刺行组织学病理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肝脏恶性肿瘤,共81个病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0例,共46个病灶,利用超声造影检查后行RFA,做出TIC;对照组患者31例,共35个病灶,常规超声检查后行RFA。比较观察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RFA前后正常肝实质与肿瘤组织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的差异,同时比较肝脏恶性肿瘤患者RFA治疗后1个月肝脏肿瘤残留病灶与正常肝实质的超声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并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射频消融疗效的差异,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超声造影与增强CT/磁共振(MRI)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RFA治疗前,运用超声造影对观察组46个肝脏病灶和肝脏肿瘤周边区的正常肝实质进行量化分析,术前肿瘤病灶造影剂灌注初始时间(IT)、最大峰值到达时间(PT)、灌注加速时间(AT)[(13.21±3.47) s,(17.56±7.12) s,(19.02±3.35) s]低于术前正常肝实质IT、PT、AT值[(18.75±3.68) s,(31.20±6.13) s,(34.50±3.12) s],灌注加速斜率(AS)(2.89±0.94)高于术前正常肝实质AS值(1.28±0.58),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9.85,22.93,9.89;均P <0.01)。RFA治疗1个月后,81个病灶中,有67个病灶未出现造影剂增强情况,8个病灶周边出现高增强,另外4个病灶出现内部不均匀高增强,2个病灶均匀性高增强; TIC分析显示肿瘤完全消融部分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均无造影剂充填,肿瘤残留部位的IT、PT、AT值[(15. 11±2. 57) s,(20. 97±3.33) s,(18.32±0.27) s]小于正常肝实质[(19.90±3.96) s,(35.68±2.92) s,(31.28±0.16) s],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3,29.89,37.17;均P <0.01)。随访3~6个月,以增强CT/MRI为判断肿瘤消融程度的对照指标,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完全消除率为91.30%(42/46),对照组患者的肿瘤完全消除率为71.43%(25/3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49,P <0. 05)。RFA术前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检出率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 87,P <0. 05),RFA术后超声造影与增强CT/MRI检出率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 93,P <0. 05)。结论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能有效识别肝脏恶性肿瘤组织,与增强CT/MRI检查具有较高一致性,在指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RFA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单位湖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