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逼尿肌过度活动(DO)大鼠电针后不同时间点的尿动力变化与离体逼尿肌条收缩性改变,为临床针刺治疗的动态时效性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的依据。方法 160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每组各40只,每组进一步随机分为4个亚组(对应不同时间点:干预后2 h、24 h、48 h和72 h),每个亚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制备DO模型,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和会阳穴,药物组予甲磺酸伊马替尼灌胃,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大鼠均予以捆绑固定20 min,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大鼠予以和药物组大鼠同等体质量计量的饮用水灌胃处理,均每日1次,连续3 d。采用尿动力检测技术分析各时间点上大鼠的膀胱有效容量、储尿时间和排尿压力变化;利用离体逼尿肌牵拉实验观察各组膀胱离体逼尿肌条收缩性变化。结果 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大鼠共124只。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膀胱有效容量和储尿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 h、24 h、48 h、72 h各时间点,电针组与药物组的大鼠膀胱有效容量和储尿时间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P<0.05),但电针组与药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4 h,电针组大鼠膀胱有效容量和储尿时间高于其余3个时间点(P>0.05)。模型组大鼠离体逼尿肌收缩幅度低于对照组,而收缩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在24 h时间点逼尿肌收缩幅度显著上升(P<0.05),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干预后72 h,而药物组逼尿肌收缩幅度无升高的趋势;电针组与药物组均可降低DO模型大鼠膀胱逼尿肌肌条收缩频率,且在24 h时间点效果最为显著(P<0.05)。结论 电针可有效提高DO大鼠膀胱有效容量和储尿时间,增加离体逼尿肌收缩幅度,稳定逼尿肌收缩频率,其效应至少持续至针刺后72 h,且电针干预后24 h效应最佳。

  • 单位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