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镜检查对不同年龄人群肠道微生态的影响及恢复治疗策略。方法选取2020年5月1日至12月30日在解放军医学院门诊体检的不同年龄健康官兵及退休军人128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年龄分为青年组(Y组, 18~35岁, n=37)、中年组(M组, 36~59岁, n=44)和老年组(E组, 60岁以上, n=47)。另选取110名老年受试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安慰剂组(Control组, n=36)、布拉氏酵母菌组(Yeast组, n=35)和枯草杆菌联合屎肠球菌组(Combined组, n=39)。分别于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前1天、结肠镜检查后第7天和第14天收集粪便样本, 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的丰度、多样性及组成, 并观察老年受试者治疗后肠道菌群的稳态变化及不良症状。结果在肠道准备前, 3个年龄组受试者肠道菌群的丰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结肠镜检查后第7天, 菌群丰度均大幅下降(P<0.01);在结肠镜检查后第14天, Y组与M组可恢复到肠道准备前水平, 而E组则未完全恢复(P<0.05)。肠道准备前与结肠镜检查后第14天相比, 3个年龄组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肠镜检查后第7天与肠道准备前、结肠镜检查后第14天相比, 多样性均明显下降(P<0.05)。在门级水平上, 肠道准备前, Y组和M组的菌群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 E组的厚壁菌门占比较Y组、M组略低, 拟杆菌门占比更高(P<0.05)。在科级水平上, 肠道准备前与结肠镜检查后第14天相比, Y组和M组的菌群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 结肠镜检查后第7天与肠道准备前相比, 3个年龄组受试者的毛螺菌科均明显下降(P<0.05), 肠杆菌科均明显上升(P<0.05), E组受试者在3个时间点的乳杆菌科丰度均明显高于Y组与M组(P<0.05)。Yeast组和Combined组受试者的肠道菌群丰度显著高于Control组(P<0.05)。在治疗的不同阶段, Yeast组、Combined组与Control组在聚类趋势上存在较大差异。Combined组和Yeast组不良症状的发生人数显著少于Control组(P<0.05)。结论结肠镜检查会引起肠道菌群稳态失衡, 老年人恢复时间较长且并发症更多, 应用益生菌治疗可帮助其快速恢复肠道菌群稳态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