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2019年中国城乡社会治理调查”中3487个小城镇与乡下村落的样本,从个体层面考察其生活场景中公共服务的客观供给状况,通过个体的获得感体验,厘清公共服务供给向获得感转化的具体机制。研究不同于现有文献多以宏观财政或统计资料测度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而是以访员观察方式记录受访样本个体层面的公共服务客观分布数据;在公共服务内容上侧重于个体较易感知和较常接触的事项,同时兼顾不同区域及不同个体的普遍适用性;公共服务获得感指个体在获取公共服务时的主观感受尤其是对获取便捷性的体验。分析发现:个体层面公共服务供给的东中西差异不大,但小城镇的供给水平却显著高于乡下村落;受访者的公共服务获得感也表现出明显的小城镇优势。分组回归模型则显示,中部地区样本的公共服务体验,具有显著的“镇-村”居住地差异,且受社会服务类(而非基础设施类)供给的显著影响。对小城镇样本而言,客观投入驱动的公共服务获得感提升效应并不显著,但在乡下村落样本中,公共服务客观供给仍能显著提升个体体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乡村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既要考虑均等化,也应注重区域与“镇-村”的差异化机制,以此将公共服务的客观供给更为高效地转化为个体的公共服务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