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于《内经》"脏腑相合"的观点。《诸病源候论》中"大肠为腑主表,肺为脏主里"是这种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唐代医家孙思邈,明确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一个丰富的理论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与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广泛用于指导肺肠相关疾病的防治。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肺肠表里关系实现需要四个基础。其中,气机上升降相因是功能基础、气血津液是物质基础、经络系统是沟通基础、阴阳学说是哲学基础。现代实验研究进展认为,肺肠组织均来源于胚胎原始消化管的内胚层、拥有共同的黏膜免疫系统、肺肠病理上发病的相关性包括组织形态和生化指标的改变、微生态菌群变化的同步性等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肺肠表里相关的科学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