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角膜绷带镜在结膜瓣以穹窿为基底的小梁切除术中的适应症、应用时机与方法以及临床效果,从而评估角膜绷带镜在青光眼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5年9月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32例(38只眼)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在接受结膜瓣以穹窿为基底的小梁切除术后即刻配戴角膜绷带镜,于术后7~14 d时取出角膜绷带镜。对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及荧光素钠染色检查,记录患者的自觉症状、眼红指数及结膜瓣切口愈合情况,评价角膜绷带镜的安全性和效果。手术前及术后7 d患者的舒适度和眼表综合分析情况以均数±标准差(x珋±s)的形式表示,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手术前及术后7 d患者的疼痛程度按照0.5级、1级和2级分为3个等级,以眼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手术前及术后7 d患者荧光素角膜染色的情况以眼数和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术前患者的眼部刺激感、眼部刺痛及流泪评分分别为(0.06±0.38)分、(0.59±0.45)分及(0.18±0.39)分,术后分别为(0.53±0.22)分、(0.96±0.21)分及(0.45±0.37)分,术前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7,6.89,4.23;P<0.05)。术前患者的烧灼感及睁眼困难评分分别为(0.04±0.29)分和(0.03±0.15)分,术后分别为(0.07±0.19)分和(0.02±0.2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1.24;P>0.05)。术前疼痛为0.5级者31例(35只眼),占92.11%;疼痛为1级者1例(3只眼),占7.89%;术后7 d疼痛为0.5级者34例(37只眼),占97.37%;疼痛为1级者1例(1只眼),占2.63%,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1.02,P>0.05)。术前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为(9.46±3.78)s,术后为(7.33±4.8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P>0.05)。术前患者的泪河高度为(0.24±0.56)mm,术后为(0.48±0.2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P<0.05)。术前患者的眼红分析值为(1.2±0.87),术后为(2.8±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6,P>0.05)。术前角膜染色阳性者5例(8只眼),占21.05%;角膜染色阴性者27例(30只眼),占78.95%。术后7 d角膜染色阳性者5例(5只眼),占13.16%;角膜染色阴性者32例(33只眼),占8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P>0.05)。角膜绷带镜配戴不稳脱落者1例(1只眼),眼部有异物感的患者2例(3只眼)。治疗中无显著缺氧、角膜水肿及继发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绷带镜在结膜瓣以穹窿为基底的小梁切除术中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特别在缓解眼部异物感、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及结膜切口愈合方面有显著效果。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