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泊,长年受到四水及三峡建成后长江水位的影响,使得湖区在洪水及枯水季节的交替呈现明显的水陆交错带,出现多种湿地类型并存的现象,植被类型也呈现出一定的演替规律。为探究洞庭湖水陆交错带植物群落特征,本研究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结合定点调查,分析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在枯水季,38个样点植物群落均为耐冷凉气候的植被类型,其中,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已经休眠,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及苔草属(Carex)群落类型成为了优势种;样点的植物分属53科115属197种,主要分布高程变幅为26.2~32.5 m;夏季建群种为南荻、芦苇、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苔草属(Carex)及荷花(Nelumbo nucifera),冬季演替为蒌蒿与苔草属等植物。根据主成分分析,找到代表群落特征的两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可称“群落物种”性状,包括盖度、伴生物种数、优势种数等性状;第2主成分可称“物种生态环境”性状,包括湿地类型、群落高度和高程等性状。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洞庭湖水陆交错带植被随水位交替变化的演替规律,可为该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