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小切口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晶议; 苗泽群; 许欣; 欧阳倩如; 付皓丽; 郭丽莉; 王乐今*
来源: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0, 10(02): 76-82.
DOI:10.3877/cma.j.issn.2095-2007.2020.02.003

摘要

目的评价微创小切口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R&R)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的患者52例(52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24例(24只眼),女性28例(28只眼);年龄3~16岁,平均年龄(7.3±3.1)岁。按照斜视度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小角度斜视组和大角度斜视组。检查并记录全部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远视力、屈光度、同视机融合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等指标;检查并记录全部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远近斜视度。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术龄、屈光度及斜视度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两组的眼位正位率和近立体视提高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术前与术后同视机融合功能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研究纳入的52例(52只眼)基本型IXT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7±3.2)岁,术前平均斜视度为(-38.56±14.96)个三棱镜度(PD)。两组患者性别比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P>0.05);两组患者发病年龄、病程、平均年龄、术眼及非术眼屈光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0.02,0.08,0.27,0.28;P>0.05)。两组术前平均斜视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P<0.05)。行R&R术的患者中采用"退5缩4"、"退6缩3"、"退6缩4"、"退7缩4"及"退7缩5"术式者分别有24例(24只眼)、8例(8只眼)、8例(8只眼)、12例(12只眼)、2例(2只眼)及6例(6只眼)。术后6个月时,小角度斜视组和大角度斜视组患者眼位正位率分别为82.1%和79.2%。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两组患者术后从第1周开始逐渐发生外斜漂移,并且术后1个月之前外斜漂移发展较快,之后眼位趋于稳定。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融合范围的绝对值分别为(14.56±9.53)°和(21.79±6.93)°。经t检验,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5)。小角度斜视组和大角度斜视组患者近立体视功能的提高率分别为53.6%和75.0%。经卡方检验,两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P>0.05)。结论对斜视度为-20 PD~-85 PD的基本型IXT患者行微创小切口单眼R&R术,术后6个月患者的眼位正位率较高,融合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该术式对于小角度和大角度斜视患者均具有较好疗效。因此,该术式可作为治疗基本型IXT的手术选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