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研究育龄期妇女从HPV感染到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SIL)过程中的宫颈菌群组成和变化。方法 对40名参与者(年龄21~49岁)的宫颈分泌物菌群16S rDNA进行了特征分析,其中包括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组(HSIL)、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组(LSIL)、单纯HPV感染组[Ctrl HPV(+)]和健康对照组[Ctrl HPV(-)],每组各10例。样本内的α多样性采用Species和Shannon指数,样本间的β多样性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利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比较菌群的相对丰度。通过共现分析确定标记属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PICRUSt探索宫颈菌群的功能特征和途径。结果 宫颈分泌物pH值随疾病进展显著上升(P<0.05),且HPV感染状态及亚型在4组间显著不同(P<0.05)。16S rDNA分析宫颈分泌物菌群结果表明,与Ctrl HPV(-)和Ctrl HPV(+)组相比,LSIL和HSIL组ASVs减少,4组间仅有少量共有ASVs(n=107)。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各组α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β多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SIL和HSIL组菌群结构明显偏离Ctrl HPV(-)和Ctrl HPV组。LEfSe分析获得11个标记属,包括HSIL的Bifidobacterium、Megasphaera、Gemella和Mucispirillum,以及LSIL的Klebsiella、Capnocytophaga和NB1-j。共现性网络分析显示,Helicobacter、Clade_Ⅲ和Aureimarina与其他标记属共现相关性最强,且绝大多数呈现正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上述11个差异属与差异KEGG途径相关,而其他差异属无相关结果;与Klebsiella相关的差异功能途径,大多数与Mucispirillum的关联性相反。结论 育龄期女性在SIL发生的不同阶段,宫颈菌群结构存在差异。标记属可能参与病变进展,其或将有助于SIL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