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采用小鼠动物模型探究瘢痕子宫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胎盘滋养细胞侵袭的影响。方法取无特定病原体级雌性小鼠30只, 通过单侧子宫切口模拟剖宫产对子宫造成的全层损伤以建立单侧瘢痕子宫模型, 比较瘢痕侧与对照侧的差异。观察小鼠着床窗口期(孕4.5 d)子宫内早期囊胚着床数目, 电镜下检测内膜胞饮突形态,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定量检测内膜容受性相关分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黏蛋白1)及其mRNA在胎盘的表达。在胎盘形成过程中(孕13.5、15.5和17.5 d), 通过组织病理学观测胎盘蜕膜层、连接层及迷路层发育、糖原滋养细胞分布;足月胎盘(孕18.5 d)用CK7标记侵袭滋养细胞定位, 评估滋养细胞侵袭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孕4.5 d时瘢痕侧囊胚着床数低于对照侧[(1.33±0.81)与(3.50±0.54)个, t=7.05, P=0.001];瘢痕侧子宫内膜"胞饮突"覆盖面积评分低于对照侧[(1.60±0.44)与(2.75±0.28)分, t=15.06, P<0.001];同期组织白血病抑制因子mRNA水平亦低于对照侧(0.71±0.12与1.49±0.30, t=5.16, P=0.004), 黏蛋白1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侧(2.19±0.45与1.03±0.17, t=7.51, P<0.001)。在胎盘发育成熟前、中、后期(孕13.5、15.5和17.5 d), 瘢痕侧和对照侧胎盘各层面积及大体形态无明显差异;胎盘连接层及靠近蜕膜区滋养细胞分布情况提示, 瘢痕侧糖原滋养细胞灰度在孕15.5 d(31.01±1.502与23.63±0.90, t=12.76, P<0.001)和孕17.5 d时(31.96±2.37与24.03±1.87, t=4.36, P=0.008)均高于对照侧。孕18.5 d的成熟胎盘瘢痕侧CK7阳性滋养细胞大量富集在靠近母体区域的蜕膜层, 总体表现为滋养细胞过度侵袭。结论瘢痕影响小鼠子宫内膜功能, 瘢痕后妊娠时内膜容受性下降, 且着床后胎盘发育期的滋养细胞存在过度侵袭。

  • 单位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