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爬梳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父亲》《枫》《青春》等为代表的伤痕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性别化的艺术主体如何与国家意识形态变迁产生共变;提出艺术作品始终“存在”于社会当中,所以其并非仅仅是等待被诠释的文本,还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载体和对象;揭示了主体通过主体化过程间的性别差异叙事与再现,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巩固了既有象征秩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女性艺术形象、性别化的艺术主体与国家意识形态间密切的相互形塑与交互指涉。
-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