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查阅唐以前经史材料及医学文献中有关“茱萸”“吴茱萸”“食茱萸”的记载,结合现代考古发现及植物学知识,对唐以前“茱萸”类药名物演变史及药物基原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西晋以前,“茱萸”有“藙”“榝”等古称,无“吴茱萸”“食茱萸”等称谓。东晋时期,医学文献“茱萸”与“吴茱萸”并用。其中,“茱萸”是对竹叶花椒、野花椒、青花椒、椿叶花椒等多种花椒属植物的泛称,而“吴茱萸”则专指产于“吴地”的椿叶花椒或其他花椒属植物。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将《神农本草经》之“茱萸”冠以“吴”字,改称“吴茱萸”,并注明“此即今食茱萸”,认为“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三者为一物,不存在品类上的区分。唐代,《新修本草》和《本草拾遗》明确指出“吴茱萸”和“食茱萸”存在品类上的差异,其中“食茱萸”是对竹叶花椒、野花椒、青花椒等多种花椒属植物的泛称,“吴茱萸”则专指产于“吴地”的椿叶花椒(樗叶花椒)或其他花椒属植物。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