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氮量对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糜子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作者:谢呈辉; 马海曌; 许宏伟; 徐郗阳; 阮国兵; 郭峥岩; 宁永培; 冯永忠; 杨改河; 任广鑫
来源:作物学报, 2021, 1-19.

摘要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下糜子生长规律、产量表现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分析糜子形态特征与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关系,同时确定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糜子的适宜施氮量,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以宁糜9号为材料,2019年设0 (N0)、90 (N1)、120 (N2)和150 kg·hm-2 (N3)纯氮水平,2020年增设180 (N4)和210 kg·hm-2 (N5)纯氮水平,以不施氮肥(N0)为对照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氮显著促进糜子各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叶面积、根系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但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除茎粗和叶面积外,其余各生长指标出现下降趋势;根冠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再略微下降趋势,多数生育时期在N2处理根冠比达最小值,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分别为0.119、0.087、0.054和0.052。施氮显著促进糜子产量、千粒重和穗粒数增加,并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略微下降趋势,N2、N3处理促进效果最佳;N2、N3处理糜子产量分别为2979.41 kg·hm-2、3084.67 kg·hm-2,较N0处理分别增产76.22%、83.21%。糜子的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在N2处理表现较好,分别为60.23%、61.81%、10.77 kg·kg-1、24.83 kg·kg-1。进一步分析发现,糜子产量与各生长指标显著正相关,各生长指标之间显著正相关,根系形态特征与氮素积累量显著正相关,表明施氮可以通过改善糜子根系形态特征来促进氮素吸收,进一步促进冠层的生长,从而有利于产量的形成。因此,适量施氮明显改善糜子生长状况、提高产量,并且有效平衡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综合来看,宁夏引黄灌区麦后复种糜子的合理施氮量为120~15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