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棘突形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贵新; 姜亮; 陈振
来源:实用骨科杂志, 2017, 23(05): 461-463.
DOI:10.13795/j.cnki.sgkz.2017.05.020

摘要

目的探讨如何根据C6棘突的形态选择颈后路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对100例颈椎病患者C5、C6和C7棘突长度及其顶点连线所成角度(以180°角为基线,相对基线向后成角为正角,向前成角为负角)的测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100例患者中C5、C6、C7棘突顶点角度平均值0.56°。正角49例,其中6例C6/C7比值大于0.8;负角51例中39例(76.4%)C6/C7棘突长度的比值均大于等于0.8,其余12例C6/C7棘突长度的比值小于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6/C7平均值0.78,比值大于0.8的44例,比值小于等于0.8的5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Ono等关于尸体解剖和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C6/C7棘突长度比值大于0.8时,项韧带附着于C6棘突上的比例高达95%。结论 C5、C6和C7棘突顶点连线角度小于0°和/或者C6/C7棘突高度比值大于0.8时,需考虑保留或重建C6棘突的肌肉韧带复合体。C6棘突的形态决定其解剖作用,对颈后路手术方式有重要临床意义。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