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内皮细胞微粒水平的改变及其形成机制

作者:王迪迪; 刘秋圆; 胡翠; 王兵兵; 韦亚蓉; 丁浩; 刘晓昌; 梅俏*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2, 38(09): 2099-2105.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内皮细胞微粒(EMP)水平的改变并初步观察其形成的机制。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8月—2021年6月60例AP患者的血液标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组,n=23)、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MSAP组,n=23)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组,n=14),取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使用差速离心法获得贫血小板血浆,流式细胞仪检测CD31+CD41-EMP水平,ELISA检测内皮素(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氧化氮(NO)和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使用AP患者的血浆刺激HUVEC细胞,使用流式细胞术和qRT-PCR分别检测EMP、细胞活性氧(ROS)、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VCAM-1、NADPH氧化酶及P-选择素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AP组、MSAP组、SAP组EMP水平均明显升高(P值均<0.05)。与MAP组、MSAP组比较,SAP组EMP水平明显升高(P值均<0.05)。AP患者EM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BISAP评分、Ranson评分、CT评分、CR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86 2、0.777 3、0.713 8、0.771 8、0.473 9,P值均<0.01)。与对照组相比,MAP组、MSAP组、SAP组的ET-1、vWF、VCAM-1水平明显升高,NO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MSAP和SAP组血浆可促进HUVEC中EMP大量释放(P值均<0.05)。与对照组比较,除MAP组的VCAM-1和eNOS外,其余各组的eNOS、iNOS、ICAM-1、P-选择素、VCAM-1、NADPH氧化酶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MAP组、MSAP组、SAP组、LPS组患者HUVEC中的ROS水平升高明显,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显著(P值均<0.05)。结论 AP患者血浆EMP水平明显升高,与胰腺炎严重程度相关,且AP患者血浆可刺激HUVEC形成EMP,机制可能与细胞氧化损伤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