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解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水环境状况,于2018年上半年(5月)和下半年(8月)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与水体理化指标的调查监测,从河南南阳南水北调中线陶岔渠首至终点北京团城湖共设置11个采样点,通过水体理化指标、多样性指数、硅藻商与硅藻属指数(GI)进行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总干渠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84种,其中上半年4门、46种,下半年6门、57种;绿藻、硅藻和蓝藻占群落藻类物种总数的91.38%~95.65%,隐藻、甲藻、裸藻种类相对少,占比仅4.34%~6.88%。优势种主要有空星藻、衣藻、极小曲壳藻和桥弯藻等13种(优势度Y≥0.02)。群落细胞密度为3.58×104~3.43×107个/L,下半年极显著高于上半年(P<0.01),空间上从南到北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各样点间无显著差异。叶绿素a含量为1.10~13.80μg/L,上、下半年无显著差异。Shannon-Wiener指数下半年极显著高于上半年(P<0.01),地理空间上从南到北也无显著差异。硅藻属指数与硅藻商变化显示时间的一致性,团城湖处GI显著高于其他位点(P<0.05),陶岔渠首处硅藻商显著高于其他样点(P<0.01)。RDA分析表明,水温是影响浮游植物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基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确认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体总体处于β-中污状态,水体为贫-中营养型。鉴于藻类对水环境变动的敏感性以及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稳定的重要性,需要持续关注总干渠的藻类群落动态。
-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